专栏 1 “十四五”时期文物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| ||||
类型 |
指标 |
2020年 |
2025年 |
属性 |
资源管理 |
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最(处) |
5058 |
新增一批 |
预期性 |
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数量(处) |
21000 |
23500 |
预期性 |
|
馆藏文物数量(万件 / 套) |
5813.9 |
6000 |
预期性 |
|
文物安全 |
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“四有 " 工作①完成率(%) |
|
100 |
约束性 |
省级文物保护单位“四有”工作完成率(%) |
80 |
100 |
约束性 |
|
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“两 线”②纳入 各级国土空间规划完成率(%) |
— |
100 |
预期性 |
|
将文物安全纳入本级政府考核评价体系的省 (自治区、直辖市) 政府数量(个) |
25 |
31 |
预期性 |
|
科技创新 |
文物科技研发投入年均增长率(%) |
— |
10 |
预期性 |
文物科研人员数量(人) |
33000 |
41200 |
预期性 |
|
文物领域专利授权数量(项) |
3900 |
5900 |
预期性 |
|
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(家) |
— |
1 |
预期性 |
|
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数量(家) |
33 |
40—45 |
预期性 |
|
文物行业标准数量(项) |
110 |
210 |
预期性 |
|
改革创新 |
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数量(处) |
6 |
30 |
预期性 |
博物馆、纪念馆 |
全国备案博物馆数量(家) |
5788 |
6500 |
预期性 |
年举办陈列展览数量(个) |
29000 |
30000 |
预期性 |
|
年观众人数(亿人次) |
12.27 ③ |
14 |
预期性 |
|
人才队伍 |
文物机构数量(个) |
11300 |
12200 |
预期性 |
文物机构从业人员数量(万人) |
17.57 |
19.5 |
预期性 |
|
考古从业人员数量(人) |
6000 |
10000 |
预期性 |
|
文物保护勘察设计、施工人员数量(人) |
20000 |
27000 |
预期性 |
|
注: ①“四有”工作是指划定必要的保护范围、作出标志说明、建立记录档案、设置专门机构或专人管理。 ②“两线”是指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。 ③12.2亿人次为 2019 年数据,2020 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,年观众人数为5.4亿人次。 |
专栏 2 文物资源管理与安全督察 |
1. 中华文化资源普查工程(文物专项):组织开展石窟寺、三峡库区、黄河、长江等文物资源专项调查。健全国家一级文物藏品档案。实施国家古籍保护及数字化工程。分批公布革命文物名录。加强国家文物局数据中心建设。 2. 不可移动文物资源规划体系建设:在国土空间规划总体框架下,构建“国家一省一市县”三级文物资源保护利用规划体系,编制实施全国、省级和若干文物大市大县文物资源保护利用专项规划,编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,有效衔接国土空间规划,将自然环境、传统格局、历史风貌等空间管控要求纳入同级国土空间规划,并依据详细规划监督实施。 3. 馆藏一级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:充分利用现有馆藏一级文物数字化资源,制定馆藏一级文物高清数据标准,推动开展数据采集工作,实现查询、检索、分析等功能,并向公众开放使用。建立 2—3 个灾备中心。 4. 博物馆征藏体系建设:开展党史、新中国史、改革开放史、社会主义发展史以及军史系列文物征集,加强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物证征藏,开展科技、现当代艺术、传统工艺、生态保护、工业农业生产等专题收藏,探索反映世界多元文化的收藏方向。拓展入藏渠道,鼓励民间捐赠。 5. 文物平安工程:建设并改造提升文物保护单位、文物收藏单位安全防护设施,在安全风险研判、预警防控、应急管理、火灾风险防控等环节加快科技应用,实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代化安全防护设施全覆盖,加大省级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代化安全防护设施建设力度。建设文物安全监管平台,支持文物资源密集地区集中设置安全防护综合控制中心,积极推动文物资源监管纳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工作。利用卫星遥感、无人机开展重点区域的文物执法监测。重点支持在新疆、西藏、内蒙古、青海、甘肃等地区和重点海域增加田野文物、水下文物巡查、看护、监测装备配置。 |
专栏 3 文物科技创新 |
1.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“文物保护利用科技创新”研发任务:部署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、石窟寺全周期保护理论与技术、大遗址整体保护关键技术与示范、文物建筑结构稳定性评估理论与应用、馆藏濒危和脆弱出土文物稳定化处理关键技术、文物资源智能防护集成平台与综合示范、文物知识与价值展示传承技术示范等系列重点任务。 2. 国家文化遗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:依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完成北京怀柔相关基础设施建设。分布式建设文物建筑火灾防控、文物建筑结构与减震、文物保护材料服役评价、文物场景化展示与智能技术等综合性实验平台,提升考古测年和冶金、陶瓷、纺织品、竹木器、考古残留物等分析检测服务能力。 3. 文物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:推动实施国家文物基础科技资源调查项目,依托吉林大学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、北京大学、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等高校和科研机构,建设人骨、动物、植物、治金、陶瓷、纺织品、书画、漆木器等文物科研标本库以及石窟寺、土遗址、木结构建筑和重要可移动文物保护科学数据中心。 4. 文物科技成果转化专项:依托文物保护工程,实施 30 个科技成果应用示范项目,推动建设石窟寺、土遗址、文物建筑、壁画、考古发掘等领域技术应用试验场,开展一批新材料、新工艺、新技术和新装备的后续试验、开发与应用观测,分批发布文物保护利用专有装备示范清单。 5“ 互联网十中华文明”工程:实施 30—40 个“互联网十中华文明”示范项目。突破并推广应用文物领域病害诊断识别、知识挖掘、时空融合展示等关键技术。面向博物馆、大遗址、文化线路等推出智能化文物知识挖掘和展示解决方案。 |
专栏 5 重大文物保护工程 |
1. 石窟寺保护利用:实施全国石窟寺保护利用“十四五”专项规划,开展莫高窟、云冈石窟、龙门石窟、麦积山石窟、大足石刻、克孜尔石窟、柏孜克里克石窟等重要石窟寺保护示范,开展川渝、河西走廊、陇东陇南、陕北、新疆、西藏等中小石窟寺抢救性保护、安全防护设施建设,加强价值研究和展示传播,整合川渝、河西走廊石窟寺资源建设国家文化遗产线路和国家遗址公园。 2. 文物建筑保护研究示范项目:遴选五台山佛光寺、蓟县独乐寺、宁波保国寺、正定隆兴寺、应县木塔、北京故宫、武当山古建筑群、曲阜孔庙、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等 100 处代表中华文明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区域特点的文物建筑,整体保护建筑本体及周边环境,完善文化服务和配套设施,研究传承营造理念方法,阐释展示历史文化价值,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。 3. 黄河文物系统保护:对濒危文物实施抢救性保护,高水平保护石峁、陶寺、二里头、双槐树、大汶口等重要遗址,加大对城邑、陵寝等大遗址的整体保护以及对文物建筑、古灌区、古渡口、古栈道的保护力度,支持西安、洛阳、郑州、开封、济南等城市加强文物保护。 4. 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:编制实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,重点加强三峡库区文物保护利用,实施一批重点文物保护修缮、周边环境整治、展示利用项目,建设长江文物保护利用展示设施。 |